位置
白银库伦草原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中心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银库伦牧场
状态
在建
年份
2023-2025
规模
50,000sqm
项目概述
PLAT ASIA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白银库伦牧场做总体规划。设计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生态发展为目标,整合梳理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景观,以草原火山地质遗迹景观、湿地、火口森林景观、湖泊、草原、沙漠及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资源作为建筑依托的文脉。白银库伦草原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区域新规划的六大业态之一,其中的游客中心项目在整体的规划中计划于今年建成。
设计理念
当草原遇见火山
白银库伦牧场位于北京正北370公里处,东经116°、北纬43°的交汇点,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低于周边的浑善达克沙地,其北部距今250万年前的第四纪火山群喷发出的岩浆和掉落的火山石在千万年的地质变迁中形成了局部高地,阻挡了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侵袭,因高地而留下的云层和降水为牧场带来丰茂的草原植被,并形成了锡林郭勒独特的草原火山风貌和典型草原地景,在这里,因遇见沃野草原而温柔了的火山一改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危险形象。
游客中心选址于牧场北部诞生于第四纪以来的102座火山群之间,地质学家白志达教授研究表明,这里的火山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火山喷发形式,以及九百多种植物物种和典型的地貌特征,可称为火山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地学游、研学、生态游的价值。为应对当地文旅开发需求并解决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现状,游客中心项目将承担公园内公众接待、研学、展览、餐饮、商业等功能。
火山上的云影
建筑师边保阳带领设计团队于2022年开始进行草原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和配套建筑的研究与设计,在对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作充分的前期调研考察后,提出“主角不是建筑,而是火山”的设计原则,在大自然中再造一座“火山”,这些经过大自然雕蚀——包裹着百万年风化火山锥体的草原形成了优美的曲线,在连绵盎然的柔美草原火山群间,漂浮的云朵在阳光的照射下将影子留在火山上,舒缓明朗的火山廓形沿着原野将人的视线引向远处的湖泊,沙地,天际,游客中心的灵感即源于这些直触感官最后存留于心的动人美景。
设计利用建筑场地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近3米的地势绘出和火山同频的线条轮廓,让建筑以流畅的身影融入火山群间。大跨度空间的桁架屋盖既呼应广袤地景中建筑简洁自然的形态,也结合西高东低的地势降低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同时利于屋盖下的空间形成天然的小微气候,增强建筑空间的使用舒适性。屋盖上的孔洞寓为云落在火山上的影,为建筑内部带来采光和通风的同时,也为人创造如同置身火山下云朵中的独特体验。同样考虑到气候因素,建筑师将游客中心承担的接待中心、博物馆、艺术馆、下沉剧场、纪念商店、咖啡厅、两个餐厅、两个商业等十个功能分置于独立的建筑空间,这些空间中心是支撑建筑屋盖的树形柱,再围合以玻璃面,保持彼此视线上的联系和建筑通透度,又可根据运营情况独立开放。各单体之间的半开放半封闭空间中围合出下凹绿地形成的庭院广场,满足多种活动需求,丰富公共空间体验。
融入自然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设计以可持续的自然生态发展策略处理建筑和环境的衔接与融合。在具高差的地块和场地周边起伏地平线的影响下,建筑挡土墙的找坡由当地火山石完成,随着季节的更替,风沙草籽将逐渐填充火山石的间隙,自然生长出适应当地生态的火山草地景观,实现建筑从大地生长又伏于大地的自然生长历程,建筑也将逐渐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淡去人工介入的痕迹。
结语
建筑师边保阳探索出面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建筑与规划推导原则,通过设计建立人与自然、建筑、万物的对话逻辑。在白银库伦草原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中心项目中,从全域生态旅游的大战略出发,深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人文的共同体保护与开发路径,为当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作物质基础,希望推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游客中心将在这些指导原则下激活自然地景,带领人们体验文化,最终服务于人和自然本身。
项目信息
委托单位:内蒙古大蒙神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PLAT ASIA
主持建筑师:边保阳
项目建筑师:郭露露
方案设计团队:张朝伟,马璇,杨璐,初建伟,苏勒德,杨云山(室内)
施工图设计: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场地照片:PLAT ASIA
设计范围:建筑,室内,景观
项目类型:新建
建筑功能:公共服务设施,研学,展览,餐饮
占地面积:43740sqm
建筑用地:7290sqm
总建筑面积:9350sqm
最大高度:24m
建筑材料:钢,铝镁锰板,膜,玻璃,火山石
设计周期:2023.7-2024.1
建设周期:2024-2025